碳排放權交易是實現碳中和遠景目標的重要抓手,目前我國構建了“區域碳交易 試點+自愿減排機制”的碳交易體系。全國碳交易市場將于 2021 年年中啟動,2225 家發電企業被首批列入重點排放單位,水泥、電解鋁行業或隨后納入。預計短期 內碳價溫和上漲,不會導致企業成本快速抬升。碳價的引入將有效引導投資決策, 風電光伏、儲能、電爐煉鋼、水電鋁及碳金融等領域或迎歷史性發展機遇。
碳排放交易體系是我國實現碳中和遠景的重要抓手,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是我國碳 交易市場建設的主要借鑒對象。碳交易體系的核心思路是將排放控制目標轉化為逐 年遞減的排放權配額,并根據產量進行分配。減排企業可以通過出售剩余排放權獲 得利潤,而排放超標企業則需購買以補足配額。目前全球共運行 28 個區域碳交易 體系,均采取總量管制和交易(Cap-and-Trade)模式,其中歐盟碳交易體系機制 建設最為成熟,是我國碳交易市場的建設藍本。碳交易的引入增加了高排放企業生 產成本,有望實現落后產能出清,提升行業集中度。
我國逐步構建起“區域碳交易試點+自愿減排機制”的碳交易體系,目前市場缺乏 流動性,且碳價較低,難以形成有效約束。2013 年起,我國陸續在 8 省市開展碳 排放交易試點,主要覆蓋發電、建材、鋼鐵等高耗能行業。而未被納入碳交易市場 的風電、光伏、森林碳匯等項目可以參與自愿減排機制,獲取發國家改委簽發的核 證自愿減排量(CCER),進而通過出售 CCER 間接參與碳交易。試點階段碳市場 缺乏有效性:一方面,試點市場 8 年累計成交金額僅 90 億元,超三成交易日無交 易行為,流動性嚴重不足;另一方面,配額發放寬松,導致多數地區 2020 年成交 價僅 10~40 元/噸,對企業約束有限。
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于 2021 年年中啟動,電力行業被首批納入,短期內碳價 或仍保持低位。2225 家發電企業被首批納入全國碳交易,未來覆蓋行業將逐步擴 大至發電、石化、化工、建材、鋼鐵、有色金屬、造紙和民航八大行業。交易產品 包括全國碳配額與 CCER 現貨,初期配額分配仍將較為寬松,且全部免費分配, 整體碳價或于低位穩步慢漲,預計 2021 年平均碳價 49 元/噸,2030 年增長至 93 元/噸,不會導致企業成本過快抬升。
碳價的引入或有效引導市場投資決策,對相關產業產生顯著影響:
電力行業是目前唯一被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的行業,風電光伏等領域市場份額有望 擴張,利潤或有顯著提升空間?;鹆Πl電被首批納入全國碳交易體系,而光伏、風 電等清潔能源不直接納入碳交易之中。一方面,預計碳成本的引入使得火力發電成 本抬升,光伏、風電將逐漸取代火電成為電力行業主力。另一方面,預計碳成本將 推升電力市場出清價格,風光發電利潤空間將有效增長。另外,風光企業可以參與 自愿減排機制,通過出售 CCER 間接參與碳交易市場,獲得最高 7.4 分/kWh 的額 外收益。
剩余七大行業隨后納入碳交易,儲能、電爐煉鋼、水電鋁或迎歷史性市場機遇。1) 儲能行業與風電光伏“孿生”發展,鋰電儲能或成市場主流。2)電爐煉鋼碳排放 僅為高爐煉鋼 1/4,碳成本引入后具有顯著優勢,市場占比有望從 2020 年的 12% 提升至 2030 年的 25%。石墨電極、耐火材料等電爐煉鋼關鍵耗材需求量有望顯著 增長。3)水電鋁碳排放比火電鋁低 86.2%,碳交易或給水電鋁帶來 300 元以上成 本優勢,北鋁南移趨勢或逐漸強化,云南水電鋁行業競爭力將顯著提升。
碳金融是未來碳交易體系必然發展方向,金融機構業務機會可觀。歐盟碳期貨交易 規模是現貨的 13 倍,期貨的引入大幅提高了市場活躍度。碳期貨引入后碳市場年 交易金額或達 5000 億元,金融機構業務機會廣闊。
一、碳中和政策加碼,碳排放權交易是重要抓手
《巴黎協定》設立溫室氣體凈零排放愿景,掀起全球碳中和倡議浪潮
2016 年《巴黎協定》設定了本世紀后半葉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,2019 年以來,多個 國家政府正在將其轉化為國家戰略?!栋屠鑵f定》確立了 2020 年后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 變化的基本框架,提出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 2 攝氏度之內,并 為把升溫控制在 1.5 攝氏度之內,并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。2019 年以來, 多個司法管轄區提出碳中和目標,目前約 126 個國家和地區提出碳中和目標,占全球碳排 放量的 51%,絕大部分計劃在 2050 年實現碳中和。